“打印日志”是一般程序经常使用到的机制,看起来很简单。但深入研究,会发现日志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。下面对BFE开源项目中的日志机制进行说明。
日志类型
在BFE中,对不同用途的日志做出明确的区分。
访问日志(Access Log)
由程序处理外部请求所触发的日志。也包括由于外部建立连接所触发的日志。
服务日志(Server Log)
由和处理外部请求无关的操作所触发的日志。如:配置加载,程序执行异常(非外部请求处理)等。
密钥日志(Key Log)
由程序处理TLS连接所记录的TLS主密钥日志。
不同日志的使用场景有很大的差异。服务日志主要用于反映程序的运行状态,一般数据量较小,常用于系统监控、故障诊断场景。访问日志的数据量较大,可以用于业务请求的数据分析。密钥日志一般按需抽样启用,并与第三方工具配合解密及诊断密文抓包流量。由于这样的差异,不同日志应该分开输出,并使用不同的机制来做后续的处理。例如,服务日志可以和监控系统进行联动查询,用于故障精确定位;访问日志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来分析和存储。
在实践中,常见的错误是将访问日志混杂在服务日志中打印。尤其是对很多在处理请求过程中发生的错误,有些程序会把相关的信息打印在服务日志中。这会增大服务日志的数据量,使严重的系统错误信息被淹没在访问信息中。这样的问题应在程序编写中尽量避免。
日志打印的注意事项
对一般的程序来说,日志的输出应满足以下要求:
日志的输出不能阻塞程序正常的处理流程
日志的输出涉及到磁盘IO操作,在部分场景可能出现阻塞的情况。有部分程序由于实现不当,业务主逻辑对日志输出模块为“同步调用”,在日志打印阻塞时,主逻辑也被阻塞。
正确的方法是,将业务主逻辑对日志模块的调用修改为“异步方式”。在最坏情况下,磁盘IO操作阻塞只会导致日志打印失败,而不会阻塞业务主逻辑的执行。
应支持日志文件的切割和滚动覆盖
日志文件的大小会随着程序的运行而持续增长,如果不做任何处理,会将磁盘空间用尽,从而导致系统问题。很多打印日志的基础库都支持对日志文件做定期的切割,并可以指定日志文件滚动覆盖的参数。在切割的日志文件数量超过指定的数量后,会删除历史的日志文件。
一些程序未使用“内置”的日志基础库来实现切割和滚动覆盖的功能,而采用在crontab中定期运行脚本的方式来实现。这样的方式虽然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,但是提高了运维的复杂性。时常出现由于遗忘增加crontab配置、或错误修改crontab配置导致的日志超限问题。建议尽量使用“内置”的日志基础库来实现以上功能。
BFE的服务日志使用https://github.com/baidu/go-lib下的log库来输出。log库在开源的log4go基础上进行了封装和修改,增加了“按照时间切割日志”的功能。在log4go中,实现了“异步写入”的机制,日志信息首先被提交到一个队列,然后由独立的go routine读出并输出。如果队列超限,则日志信息会被丢弃。
BFE的访问日志
BFE的访问日志由BFE的扩展模块mod_access来输出。BFE的访问日志中包括“请求”(Request)和“会话”(Session)两类日志。会话对应于客户端和BFE间建立的TCP连接,一个会话中可能包含多个请求。
mod_access提供了模板配置能力,用户可以对请求日志和会话日志中输出的数据字段做定制。